探索生命的奧秘——干細胞
什么是干細胞?
干細胞是一種原始細胞,它具有自我復制和多項分化潛能的特點。干細胞是未分化和未成熟的細胞,它是人體內具有潛在分化能力的通用細胞,并且可以再生各種器官。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包括胚胎干細胞、成體干細胞和許多其他細胞。干細胞的發育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干細胞可以在體外成功培養,也可以用來分化和制造胚胎干細胞中的某些細胞組織。
干細胞的歷史
干細胞也有許多悠久的歷史。1868年,著名的德國生物學家Ernst Haeckel首次使用“干細胞”一詞來描述受精卵產生生物體所有細胞的特性;干細胞療法的歷史始于1888年,當時兩位德國動物學Theodor Heinrich Boveri和Valentin Haecker首次提出干細胞的定義,他們確定胚胎中能夠分化成更特化細胞的獨特細胞群;1902年,從事骨髓研究的組織學家弗朗茨·恩斯特·克里斯蒂安·諾伊曼和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茨·馬克西莫夫證明了共同祖細胞的存在,這些祖細胞會產生成熟的血細胞,這一過程也稱為造血;在這項研究中,Maximov提出了多胚層的概念,后來Ernst Haeckel根據它們的增殖和分化將其命名為干細胞;Maximov描述了骨髓中的造血細胞群;
1939年,第一個病例報告描述了為一名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移植人骨髓;1957年,E. Donnall Thomas博士開創了第一個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 在這項初步研究中,所有6名患者都死亡,只有2名患者由于當時骨髓移植的數量和潛在危害未知而表現出短暫植入的證據;20年后,法國腫瘤學家George Mathe進行了第一次干細胞移植,以治療六名使用骨髓移植意外接觸放射性物質的核研究人員George Mathe在1963年的另一項研究揭示了科學界,因為他成功地對一名白血病患者進行了骨髓移植;1969年,E. Donnall Thomas博士在美國進行了第一次骨髓移植,盡管同種異體治療的成功仍然是排他性的;環孢菌素在1972年被發現,據報道,異基因移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首次成功是在一名16歲的女孩身上;
從1960年到1970年,Friendenstein和他的同事對骨髓抽吸物進行的一系列工作證明了成骨分化與骨髓來源的少量細胞亞群之間的關系。這些細胞后來被證明可以與造血細胞群區分開來,并且能夠作為組織培養容器中的貼壁細胞快速增殖。Friendenstein團隊的另一個重要突破是發現當骨髓作為懸浮培養物接種并分化為成骨細胞、脂肪細胞和軟骨細胞時,這些細胞可以形成集落形成單位,這表明這些細胞具有增殖和分化成骨細胞的能力;1991年,結合人類胚胎干細胞的發現,以前稱為基質干細胞或“成骨”干細胞,首次在卡普蘭并廣泛使用至今。隨著骨髓移植開始,干細胞治療的征程歷經歲月的發展,成為治療中許多不治之癥的醫學新型治療劑。
干細胞特點
干細胞有許多特點。第一,它屬于非終末分化細胞,在一生中保持未分化或差分化,缺乏分化標記;第二,它在機體的數目位置是相對恒定的;第三,他擁有自我更新能力;第四它可以無限分裂、增殖,也可以休息很長時間,而且可以連續分裂好幾代;第五,它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它能分化成各種類型的組織細胞。
干細胞的種類和作用
干細胞的種類及作用有1、全能干細胞,它具有無限分化能力可以分化成所有組織和器官,也是具有形成完整,有個體分化潛能,胚胎干細胞就屬于這一種。2、多能干細胞,它有分化出多種細胞組織的潛能;3、造血干細胞可以分化出所有類型的血液細胞和免疫細胞,但是除了造血系統以外的其他細胞它都不能分化;4、單能干細胞,也叫專能干細胞,它只能向一種或兩種密切相關的細胞類型進行分化,如上皮組織基底層的干細胞,肌肉中的成肌細胞;5、自體干細胞,它來源于自身,擁有很好的組織相容性。移植后,細胞利用率高。6、異體干細胞活力高,功能完整,使用方便,可以隨時使用。
干細胞的儲存
干細胞需要存放在-196℃的液氮罐中。干細胞研究出來可以解決許多疾病,如貧血,白血病等,干細胞具有替代受損的細胞和修復死亡的細胞的作用,又能激活處于休眠和處于抑制狀態的細胞;干細胞具有旁分泌的作用,它可以通過分泌多種生物活性因子如蛋白質、酶與多種因子及調節肽和信號分子等,作用于周圍細胞,發揮旁分泌的作用;干細胞起著免疫調節機制作用,通過修復調控人體免疫細胞來治療疾病,且干細胞能促進細胞間的信號傳導的恢復。
在將來干細胞的運用會越來越廣泛,我相信它能改善我們以后的生活,能救下更多人。
鹽道街中學2022級四班 邱映燃
指導老師:馬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