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的癥狀
宮頸糜爛是一個困擾了很多女性的問題,在過去,有很多醫生甚至是醫學教材都將“宮頸糜爛”作為一種疾病的診斷,但近年來隨著醫學知識的不斷更新,以及對疾病病理的重新認識,宮頸糜爛已不再是一個診斷,而是一種臨床征象,可為生理性改變,也可為病理性改變。
子宮頸上接子宮下連陰道,靠近陰道內部分由鱗狀上皮細胞組成,而靠近子宮方向的是由柱狀上皮細胞組成,兩種上皮在外觀上表現是不同的,而兩者的交界處稱為“鱗柱交界區”。
鱗柱交界區容易受雌激素的影響,在生理狀態下,女性在青春期時,柱狀上皮受雌激素的影響下,更多地朝外側發展,使子宮頸外口處的子宮陰道部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使子宮頸外口呈糜爛樣改變,這是曾經使許多成年女性被診斷為“宮頸糜爛”的原因,但其實為一種普遍的生理現象,此種“子宮頸糜爛樣改變”往往無特殊臨床癥狀,也無需特殊治療,注意好個人衛生即可。而絕經以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狀上皮又開始退回子宮頸內方,此時檢查“糜爛”也就看不見了。
但當發生子宮頸炎癥時,子宮頸口亦也可呈糜爛樣改變,因炎癥使子宮頸局部充血、水腫,上皮變性、壞死,此時陰道分泌物將增多,呈淡黃色或膿性,并刺激外陰引起瘙癢或不適,可出現性交后出血等癥狀,若合并尿路感染,還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現象。
其實,當發現有宮頸糜爛,同時伴有性生活或婦科檢查后接觸性出血,還是應該高度警惕子宮頸上皮內瘤變或子宮頸癌的可能性,流行病學研究已表明HPV(人乳頭瘤病毒)和混亂的性生活與此種疾病有關,高危型HPV,在宮頸鱗柱交界區持續感染的時候,容易發生癌前病變和宮頸癌。若發現子宮頸糜爛樣變時伴有陰道接觸性出血,建議還是及時完善子宮頸細胞學檢查以便提前預防和治療。并且幸運的是目前HPV疫苗已經在中國正式上線,女性朋友們可以通過提前接種疫苗來起到一定防治子宮頸癌的作用。
總體來說,所謂的“宮頸糜爛”其實是一種臨床征象,在生理狀況,一般無明顯癥狀,但對于有癥狀的宮頸炎及宮頸癌,還是早期治療為好。而關愛自己,注意個人衛生,注意性生活保護措施,則是對付“宮頸糜爛”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