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水土不服的癥狀有3點,及時緩解很重要!
水土不服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最常見于小孩子身上,在大人身上也會出現。水土不服常常出現在更換地方的時候,比如過年帶孩子回老家,出去旅游等,不免讓人感嘆到,認床就算了,還認水土。那么寶媽們知道哪些表現是寶寶水土不服了嗎?下面為大家介紹水土不服的常見癥狀和緩解方法,不知道怎么辦的大人們要學習學習。
水土不服導致的腹瀉一般三四天就能緩解
正常情況下,寶寶的皮膚、粘膜、腔道,都有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存在,這些菌群互相制衡,能促進食物消化,且能抑制病菌繁殖,我們稱它們為“有益菌”,當寶寶去到外地,生活環境突然改變,菌群受到干擾,一些平時與機體共存的致病菌因失衡而威脅到人體健康,而平時正常能提供營養物質、幫助消化吸收的細菌也會減少,導致“水土不服”。因此,水土不服實際就是菌群失調。
當帶寶寶去外地時,為避免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大人們可提前做些預防工作。如準備兩三瓶本地的水帶著,帶到異地,摻兌在飲水或食物之中食用;去異地后保持原有飲食習慣,使口味也接近原來的味道,避免寶寶的腸胃受刺激。還可以帶上感冒藥、退燒藥、咳嗽藥、腹瀉藥,體溫計、冰寶貼等,還有一些外傷處理必備的酒精、碘伏、創口貼之類的物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母乳寶寶也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雖說寶寶沒有直接飲用外面的水,吃外面的食物,但母親卻吃了,以此會影響到乳汁,寶寶通過乳汁間接吸收。所以三四個月的寶寶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也是正常的,嬰兒的腸胃需要慢慢的適應。
并不是換了城市就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主要看寶寶的身體條件,一般年齡越小越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此外還要看去的遠近,離得近的話環境相似,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去異地后寶寶出現了以下癥狀時,就代表寶寶可能是水土不服了,大人們要及時的幫寶寶緩解。
1、腹瀉、嘔吐
拉肚子是水土不服最典型的癥狀,因為食物的影響,腸道菌群會發生一些變化,又因為食物種類的變化,腸道脆弱的寶寶會出現腹瀉,甚至嘔吐,也有可能是因為旅途勞累或者是當地環境不適應所導致的。
2、精神不好,容易疲乏
小孩看起來沒有精神,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來興趣,有的寶寶會有胸悶氣短、渾身乏力、睡眠質量不佳的情況,還會面色焦黃、嘴唇發白的癥狀,還有可能會發燒。
一般一周左右水土不服的情況就會消失
3、皮膚出現紅疙瘩
皮膚過敏也是水土不服的典型表現之一,如身上出現紅疙瘩,起疹子,出現一些蕁麻疹,打噴嚏、流鼻涕等。
大人水土不服的癥狀和小孩子有區別,成年人到了新環境,容易出現睡不著,大便干燥,甚至便秘的情況,這些都是人在到一個新環境之初‘水土不服’的表現。
對于大人來說,水土不服不是什么大事,一般過幾天就好了,但對于孩子,尤其是嬰兒,在寶寶出現難受的情況時,要及時幫寶寶緩解,避免癥狀加重。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最好的對策是帶寶寶去當地醫院就診。
1、補充益生菌
益生菌能夠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對腹瀉、嘔吐有很好的緩解作用,爸媽們在旅途的過程中可以帶一些益生菌,讓寶寶服用益生菌飲品來輔助一下。
2、讓身體適應
給寶寶創造良好的環境,保持寶寶之前的生物鐘,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當寶寶身體逐漸適應了之后,水土不服的情況就會慢慢消失。
3、服用藥物
如果寶寶出現了過敏的情況,如身上起紅疙瘩,如果很癢,有可能是濕疹,一般不嚴重的濕疹,可不做特別的治療。只要注意保持皮膚清潔,不要用香皂、浴液等洗臉、洗澡,避免抓撓。藥物的話可口服抗過敏的藥物如撲爾敏、維生素C等,同時補充一些鈣。
寶寶過敏了
在飲食上,應盡量選擇與原來口味相近的食物,少食辛辣,不讓寶寶吃生冷的東西。可讓寶寶睡前吃一些蜂蜜(2歲以上寶寶才可食用),還可讓寶寶喝酸奶(1歲以上寶寶才可食用)。
用出生地的泥土煮水喝是錯誤的做法,專業人士嚴肅表示:堅決反對用泥土泡水喝來防治疾病,如果泥土受污染,其中重金屬、農藥殘留物及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含量會嚴重超標,用來泡水喝,對身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